观《玛丽与马克思》之感
首先,这是一部令我感动的电影。而感动之余,却是令我不禁抚额思考。似荒诞的故事,却包含导演精心的设计。不光向我们展示了友情的魔力,更是对人性的一场细腻剖析,回观自身,有所得。
开始不得不提的是这是一部动画电影。所有场景都是泥塑模型,正是利用黏土的可塑性,让导演可以肆意的将人物内心的想法通过人物表面的明显变化展现给我们。反应心情好坏的变色戒指,因焦虑而不停摇晃的肢体动作等等,我们不需要通过各种现象去分析人物的内心想法,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任我们去观看,没有任何机锋。而泥塑的刻板效果带来的喜感却是一大趣味。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巧合。身处澳大利亚8岁的玛丽无意中拿到了身在美国的44岁的马克思的联系方式,并给他写了一封自诉信。看起来差距如此大的两个人要如何将故事进行下去呢?导演可谓做了苦心孤诣的安排。8岁的玛丽出生于父母年轻是一场激情后的意外,自然父母一开始对她就并不欢迎。父母均只顾自己的生活,完全忽略她的需求。而她也因容貌上的瑕疵备受孩子们的欺负。她孤独,渴望父母的关心,渴望陪伴,渴望被同伴接受。44岁的马克思同样有悲惨的童年,受尽欺负和嘲笑,早已封闭的内心,许多次不同工作的经历却让他越来越不能理解现实世界,他同样孤独,他渴望被理解。因此,两颗不同的灵魂都因为相似的渴望连接在了一起。他们通过写信以互相诉说生活点滴与关心对方,慢慢建立起了一种特殊而奇妙的友谊。但是当逐渐升温的友谊开时触碰马克思内心隐藏深处的灰暗角落时,本来就身患心里疾病的他因为过度焦虑病倒了。马克思不再回信,两人失去了联络,玛丽失落中烧掉了有关马克思的所有东西。面对感情,当我们越在乎的时候,我们就越敏感。怀疑、难受并非怨恨对方,而只是过度的关心得不到应有的回应所带来的失落。
后来马克思终于鼓足勇气向玛丽坦白自己的问题并找回了他们的友谊。但霉运似乎永远包围着他们,当玛丽大学毕业后从事精神病研究并把马克思当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取得学术成果时,两人的友谊再次崩塌。但正是到了此时,故事才得升华,马克思明白了自己一生孤独渴望朋友的原因。并领悟到了人与人想处的最重要的道理之一,就是要明白“人无完人”。人们不理解我,不代表我有错;我不理解别人,不代表别人的错不可原谅。而朋友更应该获得这种原谅。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马克思一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那么一定要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别人,与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