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学习难在接受和吸收——基础美术教学体会

 

     在探讨此话题之前我们来先打一个比方,比如我是一个生物课老师,教学任务是面对成人和儿童两种对象传授“母鸡不需要交配也可以下蛋”的知识。那我需要先注意什么呢?
    在两种教学对象不具备此知识点的情况下,如若我直接对他们将此话讲述出来,成人有可能会感到质疑、困惑甚至愤怒,他也许会担心自己遭到了欺骗。而儿童呢,也许根本就不理解我在说些什么,只是知道老师讲述了一个和自己无关的道理。(这里描述的成人和儿童的定义也是相对于将要受到教育知识的高度相对来说的,三者具体的关系在此文暂不论证)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状况?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和定义,有意义的学习是需要将新知识与原有头脑中的旧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接。也就是说人需要感觉到新学到的东西要具备逻辑性,并且能和自身原本认知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觉得理解。
    显然,成人的逻辑思维和原本具备的知识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强于儿童的,所以对成人直接讲述一个他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有很大的几率会引起排斥。因为那些知识很可能与他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有着相互冲突或者不良结合的地方。这样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像是一个对自己虎视眈眈并且手握长矛的敌人,逼着自己随时保持警觉。很容易引发对老师的反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好比上面所说“母鸡下蛋”的例子,如若没能准确引起成人对无精排卵的概念,就很难使其理解这一现象,并且遭到质疑。
    同理反推,儿童的逻辑思维较弱,原有知识量也比较少。所以在讲述新知识所引起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受教者头脑当中根本没有可共鸣的事物,或者干脆不具备逻辑理解的能力。这也就造成在他们的眼中,老师看起来犹如一个天天见面但是难以理解的火星人,熟悉的让人作呕但是完全不知道他们成天在说些什么。这种状况持续的久了,恶性的发展也就会让他们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乐趣。结合上面的例子,要让儿童懂得“母鸡不需要交配可以下蛋”,就得先让其了解母鸡,交配,还有蛋的多种知识点,然后联系起来。
    话虽如此,但凡是有弊必有利,至于如何取舍全看老师的能力和品德。成人逻辑性强知识量多,也就意味着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吸收。儿童逻辑性弱知识量少,也就意味着在吸收知识的前提下更容易接受。所以,让受教者产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前提,就是良好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水平,平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接合点,使学生产生接受并且吸收。
    前面这么一番理论的分析,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从美术教学上面举例来说,首先一个陌生的人放在你面前是不能仅仅从外貌就可以判断他原本具备认知量和逻辑思维形式是否适合教师将要开展的美术教学。通俗的来讲也就是说不能凭借一个人长相来武断判断相对于于你要传授的知识来说他是一个成人还是儿童。因为最初不当的教学态度可能引起不良效果。这样也就标志着着教师最初判断学生接受和吸收能力的难点。所以,教师需要用心的多去了解学生。
    再者,即使掌握了该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相对“年龄”。接下来如何良好的运用沟通技巧让其接受和吸收更需要教师用心。
    比如针对成人,什么时候应该指导?什么时候不该去指导?指导的内容和分量是否会引起疑惑和冲突?指导的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这些都需要谨慎进行,稍有不对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排斥感,让教学难以继续。而针对儿童,除了注意指导的时机之外,更加需要注重的是指导的内容和分量是否易于理解,以及指导方式是否直观有效的问题。简单的说,对成人,需要用尽量少而准的询问引共鸣,对儿童,需要相对多而简单的内容充实其知识。而这些,都需要教师非常用心的观察学生,并且及时准时的采取相对正确的指导模式。
    “需要帮忙么?”
    “不知道如何继续往下绘画了吗?”
    “是物体胖一些还是你画的胖一些呢?”
    “好的,就先修改你发现的这个问题,改好了随时叫我。”
    “没关系,我们继续往下画……”
    “你看这个像不像……”
     ……

    教师在教学中的每一句言语,都应当先充分了解学生,思考其是否原意接受,判断其是否能够吸收。只有教师足够用心,才能成就有意义的学习。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