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美术教学日志2
“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合理的打破“瓶身”——绘画的领悟需要适量颠覆所学技巧
在非智力因素下,“同化”对“顺化”的阻碍是造成高原现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题记
在分析此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快速的念一下下列词语:
“天秤座、粗犷、孙悟空。”
念完了以后,我们再来念一下另外一组词语:
“秤砣、犷悍、悟道。”
在念完以后,是否会发觉到前后同样的字,在自己念出来的时候有些不同呢?前面的词语里,我们更容易把“秤”念成“平”,“犷”念成“矿”,“悟”念成“武”。而后面则更容易念成正确的发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俗一点来解释,那就是我们习惯了上面的念法,即使本文在这里指出了问题,相信还是有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用着错误的发音,或者在以后的新文字摄入中仍然感到困难。因为我们的认知习惯,成为了束缚我们重新正确的“瓶颈”。这种管学习到一定程度进步不能甚至倒退的状态,也称为高原现象。
根据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人的学习和进步是自身对外界不断“同化”和“顺化”的一个过程。其中“同化”的意思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归类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化”则表示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认知。其中“同化”要较“顺化”要容易得多,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习惯将看到的事物与之前接收过的东西进行联系,但是人们普遍难以做到的,就是在“同化”归类错误的时候修改或者颠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好比上述的例子,我们习惯性的将“天秤”同化进了“天平”,而很难在意识中重新“顺化”出一个“天秤”的概念。当这种类似的“习惯”积累的数量和种类多了,甚至可以影响的十分长远,也就造成了学习相关事物的高原现象(如国人习惯性的用占据字体主要部分的字来分析其发音和涵义,这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人们对部分字的记忆,但也让人们在它类文字上的学习寸步难行)。
“不笨的人容易犯错和学习新东西感到困难,正是因为失误的归类习惯导致的。”这看似是一句没什么意义的废话,其实我想说,简单的道理可以套用到很多学习里面,而常识本身也就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所在。
我们把上面描述的原理套用到美术学习中——“在身心状态良好的情况下,绘画瓶颈的到来很可能是因为之前绘画技巧和审美认识的束缚所导致的”。当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又应该来如何帮助自己或者引导学生来进行“瓶颈”的突破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就是“瓶颈”的出现是必然的,所以没必要因此感到过分的焦虑,摆正心态更有利于学习的进展。随着所学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增加,必定会对之后所学的东西产生联系和影响,从而愈来愈束缚之后的表现方式,当学到一定分量之后,原有知识技法已经繁多到很难对新的绘画进行全面的归类和联系,这时候就将必然面临“瓶颈”的到来(就好比找到喜欢一个人的另一个人不难,但是要让全世界都喜欢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样)。
其次,要有敢于打破“瓶身”的勇气,做好颠覆之前所学的思想准备。重新采用新的技巧和推翻之前所有的模式并不一定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作品的重新绘制,新的绘画方式等等都是领悟进步的最快方法之一。如原本绘画拘泥于物体本身的“形体”而难以进步的话,我们可以换从物体所占据的“副空间”,所呈现的“黑白层次”等方面思考并重新绘制。
最后,打破“瓶身”之前要尽量明确所开“新瓶口”的位置和大小,也就是要清楚颠覆需要哪些?如何颠覆?颠覆多少?颠覆了以后从哪重新开始?这一切都是需要事先明确的,如果不清楚具体是什么绘画技巧和认识导致了进步困难,一味的重画并不能得到什么良性的结果。自我领悟能力较强的人可能会很好应付,但较差的更多的可能就是需要老师的指点或者引导了——以身作则的示范或者直观的表现,或者另辟蹊径帮助学生找到“瓶颈”问题的所在。
总之,在认知极限范围内,“瓶颈”的突破很大程度依赖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感知问题的灵敏度,合理的颠覆是学习进步的必备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