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幸导致学生成绩差”的一些反思

近几年,随着经济基础的提高,教育越来越被广大家长关注,教育市场也越来越繁荣。各种补习班,各种教育讲座,各种教育方法论层出不穷。加上媒体隔三差五的报道,学生跳楼,投毒等恶性事件,更加刺激了教育消费的投入量。
从整体上看,重视教育的氛围,对于教育事业本身还是有利的,大量的投入必定能支持更多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来探索是否有更加的方式来破解一道道教育失败的案例。
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几年以前我曾认为,每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大多数是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因为在很多的针对这类学生的访谈中,得出的答案很容易就归结为,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等。这些也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可以在网上,书店找到很多这样的著作来论述这样的观念。
我也终结了一些这样的案例,比如《心理分析案例—啃指甲的男孩》,《心理分析案例—寻找意义的男孩》,《关注离婚问题儿童心理创伤》,《心理分析案例三则—父亲角色缺失的危害》。
暑假最近接触的几个案例,让我对原生家庭不幸发生后,如何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了新的看法。 以前所学习到的知识,仅仅是能分析原因。其中一个案例已经写成文章《家长请先做好你自己》。
还有两个案例:在本文中陈述一下。
女孩A    20岁就读同济大学,成绩优秀,喜爱唱歌跳舞画画。按照她的原话,我和我父母关系不好,也不讨论交流什么,回家没话说。父亲脾气不好。读了大学后暑期回家,因为不做早饭,会挨母亲打。我问是真打还是假打,她说是:“真打”。来学画画,父母很不情愿,认为应该自学。父母原话是:“画画这么简单的都需要找老师学?”父亲曾经自学吉他,并能弹奏。女孩A从小就是年纪前第一二名。学习画画却经常要求老师帮助改画,一边画一边说:“好难,好难。”其实这位同学的进步效率已经是超出同龄人。女孩描述,父母关系和离异没区别。父母均是清华毕业。按照女孩A 的说法 :“我们家庭的教育是很粗暴的,那个和父母交心哦,吃多了说。”

女孩B   20岁就读清华 修英语和心理学双学位,自幼成绩优秀,不爱说话,形象清秀。父母小学后离异,小学就读川大附小。小时候胆小,上台表演和回答问题会很紧张。但是小学老师很喜欢安排她回答问题和组织各种活动。从小学中后期开始成绩越来越好,初中后成绩考过几次班级第一,高中保送。女孩说虽然父母离异,但是奶奶和妈妈在教育上很有默契,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上,做出了很多努力。据这位同学的描述,小学老师和高中老师对她成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读大学那一年,正是班主任的孩子读大学的同一年,虽然不在同一个班,但是能感受到老师的拼搏的激情。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不知道是孩子的天赋在起作用还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的作用看似重要,又看似不重要。这让我最初“原生家庭和睦才能教出好孩子”的结论有点冲突。

教育随机性是存在的,一个孩子的不幸和优秀,具备很多的不可控因数,但是也一定和孩子自身努力有关。如果您正处在原生家庭的不幸中,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心中那微弱的积极之光。如果你要说:“你看他父母是清华的,有遗传啊。她遇到了好老师,我啥都没有。”但是她的成长所经历的痛楚难道就没有吗?

积极心态下的教育随机性,虽然原生家庭不和谐,一样可以拥有阳光的未来。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