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画画与儿童画画的区别

法国的研究者留凯对于儿童绘画的特征是这样说的,九岁以后的孩子,按照亲眼所见,能够画出倾向于“视觉写实主义”的绘画作品。而幼儿期的孩子,则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和认识画出“感觉写实主义”绘画作品。

什么是感觉写实主义呢,那就是孩子可以不受物体表象的干扰,能把东西的内在需要表现出来。他们不需要照着实物去绘画,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他们心里的想法画出来。孩子这样画出来的画会非常传神。

孩子的这种表达内心世界,又不被外界表象束缚、纯粹又直接的画,都是艺术家们毕生所追求的东西。不能免俗地引用一下毕加索的话,有一次,毕加索在参观完儿童画展后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

psb.webp (11)

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是用哭来表达的,当孩子还不会文字表达想法的时候,他们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孩子用哭来表达的时候,家长们不会说哭得不好。但是孩子们用绘画来表达的时候,家长会说画的不好。

既然画是用来表达的,所以,孩子画的就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孩子画好画之后,让孩子介绍给你听。但是,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可千万不要打扰孩子。

psb.webp (31)

既然孩子的画是为了表达,那么每个孩子表达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即使孩子们在画同样一件东西的时候,也会非常不一样。如果一样了,那就是你给孩子报错班了。那些相似的作品是被所谓的美术老师“修整”出来的结果,看着漂亮,但是却非常媚俗,毫无生气。

孩子们画出来的东西怎么能一样了呢?就拿捏饺子、做饼干这种有标准结果的“手工活动”来说,孩子们还能创作出无数新鲜花样来。绘画这种如此自由的表达方式,孩子们却画出了一样的图案,这不是扯吗?

孩子们为什么一定要画出同样的作品,为什么一定要照着别人的东西画呢?画得很像某位大师的作品意义又在何处呢?

最近有一部纪录片让我感触很深,这部纪录片就是《中国梵高》。中国梵高是谁呢?是一位临摹出了超过10万幅梵高油画作品的画师赵小勇。他画梵高的作品画了20年,如今画梵高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

可是,等他去了荷兰的梵高博物馆,看着自己临摹了无数遍的油画真迹。他感到呼吸快要停止了,忍不住落泪。“不一样,还是不一样……”他自言自语。临摹的作品,缺少了画家的灵魂。这次经历让赵小勇有了转折,他痛苦了几天之后,决定开始转型做原创油画,用油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自己的故事。

对于赵小勇来说,因为他是要靠画画来生活的,所以才会模仿梵高,但即使模仿了10万幅,画出来的依然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孩子的心灵是那么美丽、那么无拘无束,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意图,画出别人的画呢?放过孩子,让孩子画自己的画吧。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