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巴洛克艺术代表人—鲁本斯

16世纪尼德兰发生革命,经过数十年的斗争,最后北方诸省成立了荷兰联省共和国。剩下的南方仍处于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控制之下,它不再叫尼德兰,改称法兰德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比利时,是一个历史上的地区。

17世纪法兰德斯占主导地位的是巴洛克风格艺术,它主要受宫廷、教会和贵族审美趣味的左右,同时也受到意大利艺术的一定影响。这时法兰德斯艺术表现出富丽堂皇,富于动感和色彩艳丽的艺术风格,造型上更接近于意大利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的神秘、朴实,富于民俗气息的作品已大异其趣了。

17世纪法兰德斯最伟大的艺术家是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他出生于安特卫普,父亲是律师。少年时代他曾做过贵族随从,并精通德文、法文、法兰德斯文和拉丁文,后转而学画。1598年他成为一名画家,并开设画室教学生。23岁时鲁本斯去了意大利,任帕都亚公爵的宫廷画师,开始了为期8年的意大利进修学习时期。他在威尼斯临摹了许多大师的作品,并广泛研究学习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派艺术家的绘画。意大利的古典文化气息,对鲁本斯以后的艺术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他31岁回到安特卫普,被法兰德斯大公封为宫廷画师,成为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画家。他把意大利艺术的优雅完美融入自己的风格中,创造出既有夸张的形体,多变的线条,鲜明的色彩,精湛的细部刻画,酒脱的用笔,又不失正确比例和优美造型的艺术。鲁本斯不但擅长画色彩绚丽的大型作品,也善于使这些作品洋溢着意气风发的活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身强力壮,精力旺盛或丰满圆润的形象。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歌颂帝王权贵的势力,因此人们称他为巴洛克绘画大师以蓬勃的生气,欢快的情绪,强烈的感官刺激。他的艺术特别适宜渲染宫廷的富丽堂皇和歌颂帝王权贵的势力,因此人们称他为巴洛克绘画大师。

 

从意大利回到安特卫普后的数年中,鲁本斯创作了不少造型夸张、画幅巨大的作品,这时他的绘画事业极其成功。为了应付各方订件,他建立起巨大的工作室,聘请一些画家和助手,并招收学生。鲁本斯画室完成的大量作品,通常由他本人起草,画出大样,然后由学生、助手及其他受聘画家接手制作,最后由鲁本斯本人收拾完成。这样,他的画室中产生”出数千幅作品。

鲁本斯不但以绘画大师闻名,受到人们普遍的赞扬,同时他还被宫廷委以外交使节重任,经常出访欧洲各国,接受国外的订件。他曾出访西班牙,在那里结识了委拉斯贵支等画家,受到西班牙国王的青睐。还访问过英国宫廷,为英国王室作画,被英王赐予勋位。

17世纪30年代后,鲁本斯的艺术风格由强烈的动感和戏剧性转变为一种温柔的抒情风格,作有一些优美的风景画。

鲁本斯的艺术已少有尼德兰的特色,可以说基本属于意大利艺术的体系,他完成了丢勒100年前开始的任务

打破尼德兰和南欧艺术的界限,兼有两者艺术的精华。

鲁本斯的油画技法一般是一次完成法,在画布上用色彩直接起稿,用笔奔放,色彩明快鲜艳。他总是赋予他的作品以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图景,出自他笔下的男女人物全都是他所喜爱的那种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样子。不过他的某些形象过分健硕夸张,显得有些浮华,缺少内在的气质。

总之,鲁本斯大胆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勃发生命活力的形象,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鲁本斯一生作品甚丰,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劫夺吕西普的女儿”、“上十字架(1610年)、“下十字架”、“玛丽・美迪奇生平组画”(1623年)、“阿马戎之战”(1618年)、“爱之园”(1634年)、“海伦佛尔曼与鲁本斯的二子”(1636年)、“有彩虹的风景”(1640年)等等。

58653798_1

劫存吕西普的女儿(1619年,222×209厘米,油画)(图4-3)

古代神话题材是鲁本斯所喜爱的内容,这幅作品就取材于希腊神话。它描写两位希腊英雄,李生兄弟抢劫迈锡尼王吕西普女儿的故事。画家采用了方形构图,前景中的马匹和人物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两个强壮的男子正把两个姑娘拖上马背,男子和马匹的深色同女性裸体明亮的色彩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画幅中心。这儿所有的形象都有很大的动势,姑娘惊恐的姿态和无奈的表情,飘散的长发,跃起的马图4-3劫夺吕西普的女儿鲁本斯匹,散乱的马鬃,男子拖抱的动态,构成了一幅激烈动荡的画面。

b31069fdgda10462d0478

下十字架(1612年,420×312厘米,油画)

这幅宗教题材的作品描绘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圣母及门徒深夜将他从十字架上放下的情景。画面的构图呈倾斜线,在深暗的夜幕下,七八个门徒围在十字架周围,正用雪白的布将耶稣的尸体裹着从十字架上慢慢放下。布和尸体色彩极其耀眼醒目,仿佛有一股强光投射下来。左边穿大红衣袍的圣约輸正在梯子边接抱耶稣,另一边有悲哭的圣母和其他门徒。他们的脸被强光映照得熠熠生辉,身体和衣裙却融在了四周的黑暗中。受难的耶稣一点也没有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体那种干瘪的样子,他显得粗壮、结实、比例匀称,可以看到意大利艺术对鲁本斯的极大影响。同时我们会发现,表现这种悲壮的题材原本就是尼德兰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不少大师画过这类题材,意大利则很少表现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类悲壮的主题。

在鲁本斯的学生和助手中,最有成就的要数凡・代克(A・ Van Dyck1599-1641年)。他熟练地掌握了老师描绘各种对象的技能后,受到英王查理一世和贵族们的赏识,成为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师。他的作品在气质和情调上与鲁本斯迥然不同,常常流露出优雅和微带忧郁的情绪,画风也比鲁本斯精致。凡・代克尤以肖像画见长,对英国绘画发展有深远影响。我们正是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到当时英国贵族温文尔雅的风度和气质,看到了被理想化的英国上流社会形象。

凡代克的代表作品有“査理一世骑马像”、“斯尼德斯及其妻肖像”、“侯爵夫人肖像”等。

2017-03-15-14-34-8imgfull

查理一世骑马像(1635年,272×212厘米,油画)

査理一世以优雅的姿态站在画中,旁边是两位马夫和他的坐骑,后面以摇曳的树和流动的云等风景作为背衬。国王穿着华丽的衣服,一手叉腰,一手柱着手杖,头转过来得意地瞧着观众,一幅悠闲自得的样子。这种故作的姿态大概是当时流行的肖像样式。凡・代克在作品中运用了鲁本斯和提香的某些绘画语言,既有豪华的气势,又有艳丽的色彩,创造了一种贵族肖像的新风格。

约尔当斯(J・ Jordaens1593~1678年)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画家,鲁本斯的合作者之他接受鲁本斯的邀请,与鲁本斯一起完成过一些重要创作。他主要的成就表现在继承和发扬法兰德斯风俗画的传统方面。“秋天的丰收”、“豆子国王”、“萨提尔在农家做客”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描写了法兰德斯的市民生活,充满生活情趣和乐观主义精神。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