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未来”引导孩子

我是一个有两个女儿的父亲,也许我做得马马虎虎还不够好,但是我内心觉得她们肯定比我优秀很多。

这篇文章我是想阐述这样一个教育想法,那就是60-80后出生的人,面对的中国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动力,那就是改变提高生活质量,这里谈到的质量主要还是说的是基本的物质生活,划重点“基本的物质生活”。60-80年代是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难以保证。这和现在大部分家庭,咬咬牙奢侈品包、智能手机、一辆汽车还是能买得起的可不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除了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会得到那么多同时代人们的共振呢?因为我们已经到了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这个时代: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有人可不可以就大声的宣布:我这一生就苟且了,你们能拿我怎样?我见过很多这样17-18岁的学生,其实破罐子破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我疗愈的过程。当发泄完毕后,如果能得到适当的理性思考的引导,很多人也可以走出泥沼,找到新的定位。虽然说人生的弯路不可避免,但是也有很多人,可以不用走那么多的弯路,拥有健康、快乐的一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家长和老师帮助孩子们开脑洞,说白了。就是多做无用的思考,而这些思考都是关于未来的,这个教育工作应该在儿童期完成。

接下来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天接女儿回家,女儿说数学课太难了。我说:“你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从未来穿越回来的自己,你是一个女科学家。她告诉你,现在一定要学好数学,因为凡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学科都是造福人类的基础学科。”
今天有老师在课堂上教育孩子:“现在不吃学习的苦,未来就是生活的苦”。我告诉女儿:“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吃一口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命运,就算成绩不好,父母都可以解决你吃饭的问题,但是不准说是我遗传的。”
“英语是世界的语言,数学是宇宙的语言,因为外星人有可能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但如果他是智能生物,数学他一定懂,而艺术可以实现对未来畅想的图景化。”

我始终认为00后孩子的学习,应该有一个更伟大的目标。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