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学,学而教(11)
有一个绘画现象挺有意思的,通常会出现在幼儿启蒙到少儿综合阶段,也就是3~7岁左右。这个现象说出来大家应该都有见过或是经历过:比如给了一朵很漂亮的洋牡丹花,你把花卉造型讲的十分透彻,他们也能够大致理解,可是你仍旧会发现部分的孩子的画面中还是画出了最原始简笔画的五瓣花,还有让他们画自己的朋友,爸爸妈妈或是老师,他们在化的时候,全然不见照片的样子,只记得自己心里所想的样子,按照自己印象中的样子进行绘制,“画知不画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孩子这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其实还是很羡慕的。所以才会有毕加索以及各类大师争相模仿想法笔触。最近自己在画一套作品,翻画自己在大二时候创作的绘本,样稿一已经出来了,和大二时候的作品对比,技法和画功增进不少,但是想法上却无法再回归到那个时候的状态了:讲究构图,讲究技法。研究了很多不通过人物造型的动态,开始会精益求精了,越发倾向于写实风格,所以开始有了第二张第三张的样稿。可是孩子在翻画的时候,每一张的作品都不一样,作为大人的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些固化了。
昨天给了一个主题:关于成都的熊猫,孩子们自己画想表达的内容,我表示很震撼,我觉得教学以来的骄傲,并不是自己的学生获得多少的荣誉,而是在自己教学里,他们是自由的,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学习和创作。一个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创造,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效果,下面图中,有很多小朋友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但是通过线稿,也能看得出他们的自我想法: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