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2

国画颜料:

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

(一)石绿: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 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 渐细渐淡。

(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 染几次才好。

(三)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 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四)朱膘: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 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如今赭 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六)白粉: 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 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 水轻洗则可返白,至於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 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

(七)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 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八)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 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 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如今多以西洋红取代。

 

 

传统绘画技法:

 

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无标1题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

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

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

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

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

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

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

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

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笔法要求:平、圆、留、重、变

“平”:勾线时在线条的每一点上用力都一样,线条切忌忽轻忽重。压力与提力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只提不按就“飘”“轻滑”;只压不提就是“抹”

 

“圆”:勾线要圆浑有力。用中锋。用中锋线条勾出的线圆浑、饱满而有弹性

 

“留”:指用笔积点成线

 

“重”指用笔峻劲,线条有力

 

  “变”;即指用笔的各种变化。平、圆、留、重,是对线条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线条还要有多种变化

 

中锋:笔尖在线条中央用笔

侧锋:笔尖在线条一侧用笔

顺锋: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

逆锋:笔锋逆行(也就是说 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

聚锋:笔锋拢在一起,呈单一笔锋

散锋:笔锋散开,呈多锋状(又称“开花笔”),其效果枯 涩而多变化

 

勾:以线造型。是工笔、写意画法主要手法之一,工笔的勾以中锋为主,要求工整、严谨。勾有时也同皴结合使 用,如山水画石头的画法,多是勾皴结合,皴、 擦的区别在于:一个要见笔触,一个不见笔触

皴:分点状皴类、面状皴类、线状皴类。无论哪 种皴法均需见笔触

擦:笔触不清楚的叫擦,作画时擦不能单独使用,可以和皴交替使用,但实际 上往往很难把这两道程序分开

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工笔的点和染是分 不开的,因此叫点染。写意画中的点叫点戳

无标题

染:工笔画中的染可 分为勾染、烘染两种。烘染是在物象轮廓外所做的一种效果的补充,另外还有分染、罩染、碰染等。 写意画的染一般都是和皴、点结合进行,如皴染、点染,它是一种见笔触的染法。其作用同工笔一 样,方法有湿染(先在被染处上一遍水)、干染两种

 

勾一条线要有三个动作:
    一曰藏锋,起笔时,欲向左行先向右顿笔藏锋,然后再向左行笔。向下行笔也要先向上藏锋,这样行笔即与纸面有了摩擦。
    二曰行笔的速度要慢,力量要均匀。行笔中稍停为“顿”;向后折回为“挫”;中锋圆转用笔为“转”;折锋转向为“折”。
    三曰回锋,行笔欲停时要把笔锋向来的方向收回,即所谓“无往不回”、“无垂不缩”。这样的线条才含蓄有力。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