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解读23-印象主义4-高更
新印象主义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和美术思潮。新印象主义认为印象派作画过于感性和直觉,主张以光学科学的原理和理性分析来指导艺术实践,“制造有秩序的合理的美”,并给转瞬即逝的光和色以永恒形式,该派作画多采用色彩分割理论和点彩笔触形式,因此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分色主义”或“分割主义”,代表画家有修拉,作品《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阿斯尼埃尔的沐浴》。西涅克曾撰写《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一书。
后印象主义也称“后期印象派”或“印象派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后印象主义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印象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从各自不同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他们接受印象主义的用色方法,注重型和线条、色块和体、面,但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处理。可以看到他们对形体结构问题的回归,对表面设计、色彩内涵及装饰性的重视,对表现性变形的自觉运用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成年后的在法国当过海军,到巴黎作股票经济人,生活优裕,19世纪80年代接触印象派画家,经常收藏印象派绘画,还为印象派出国画集,后因炒股失败,家业败落,希图通过贩画重振家业,不留神就成了画家。小时候在秘鲁待过四年,可能因此他终生向往异乡远方。高更向往蛮荒的生活,他的绘画也趋于“原始”风格,用色和线条粗犷,作品中往往充满象征性的物与人。厌倦了巴黎都市生活,先去法国南部的阿尔小城,最后远走南太平洋的
塔希提岛,像土著一样生活,与一个当地姑娘同居。他画那些当地女人在劳作,无忧无虑。在巴黎中产阶级中间,高更的画大受欢迎,他们需要这个精神桃源,寄托梦想,疏解压力。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那里去?》、《黄色基督》、《雅各和天使在搏斗》。高更艺术特征是采用勾线平涂方式,使作品具有装饰性,也具有某种神秘的象征意味。作品反应出一种更自由、更主观的色彩与构图观念、借鉴古埃及壁画、非洲黑人木雕、波斯壁挂和东方艺术中的装饰风格形成综合的装饰画风。190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