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成都画室教学总结

 

绝大多数人分不清“画出来”和“有感受的画出来”之间的区别,因为这两种情况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来没什么差别。

同样是画出一张完整的画面,他们的状态却是在不同的方向发展,同学A的状态是在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感受,而同学B则是一味的追求把对象画出来。

就像同样是看一个地方的风景,有些人就会感慨,哇!这地方真美,整个色调让人陶醉。而有些人看到的就是不就是一片树林吗?有什么好看的?

在外人看来,这两个人都在看一片树林,呈现出来的状态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看树林……但当我们透过表面看本质,就会发现他们的状态其实相差甚远——

一个是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另一个却是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美的感受。而后者往往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常常欺骗自己,我就是不想去感受而已——

明明是感受力弱,但就是不肯承认,他们始终相信别人的感受力和他的“不想感受”是同一回事。

虽然这样想可以暂时带来快乐,但却抹杀了自己提高感受力的希望,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眼前的一切,而且还不能做任何改变……这实在太可怕了!

但是,既然我们知道这两者的区别,就一定有方法避免第二种情况的发生,而且不会太难。

希望你还记得,我们对正确方法的定义:能快速捕捉自己对对象整体的第一印象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有了第一个清晰的目标,你需要提醒自己——

即使在外人看来“有感受力的去看”和“没感受力的去看”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也必须挣扎着主动做选择,否则我们会被自己营造的假象迷惑而安于现状,不再进步……所以获得正确方法方法,我们主动做的第一个选择,就是从现在开始,注重自己的感受力的培养。

不论从生活的哪个维度来看,任何人都不应该忽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可偏偏就是有人选择麻木毫无感受。

这些都是画画的大忌,甚至可以说是画出好画的的根本大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凡是在历史留名的画家,一定是表达自己感受最强烈的那些艺术家。

 

timg (3)

比如近代的梵•高,并不是因为他的话有多么的好,透视、虚实、空间这些表现,跟历史上的一些画家比,都是有瑕疵的,对他来说这些反而增添了他画面的拙味,而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驱,用自己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情绪,从而使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中国清代画家郑板桥,通过自己对投影于墙上的影子,来观察竹子。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这一理论正是通过感受真实的竹子,从自己胸中处理,最后通过手把自己的的感受表现出来,他把自己对真实的竹子于自己的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感受。

timg (4)

虽然事态没有严重到,没有好的感受力就画不好画的地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感受力的好坏对于我们画好一张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曾经有一个画的很好但没有感受力的朋友问我:

为什么大家都要求有感受力?画画不就是把对象画出来吗?我只是缺少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为什么没人看到我画的那么熟练,效果那么强烈吗?我当时的回答有些偏激,但道理还是一样。

画画就是那么现实,没有艺术感染力,谈你的能力有多强,就算你能力强,而缺少自己感受的表达,也是不能打动别人的。中国写实画家冷军说“感受力就是生产力”。

换位思考,你会主动去学习一个没有感受力的画家吗?在同等条件下,你会倾向于那个有感受力的,还是另一个只是画的快,但没有艺术感受力的人?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虽然我们只能被动的选择自己当下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注重自己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并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让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力。

Recent Posts